【头条】年度分红30万元!南部这个村合作社“蜂”生水起

  天博官网入口1月16日,走进南部县双峰乡太子岛村,成片黑小麦长势正好、绿意盎然,远看如绿色丝绒地毯般向远铺开。不远处的山林间,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养蜂基地里,正在越冬的中蜂早已不再活跃,成行的蜂箱安静陈列。“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边照看冬小麦田,一边等着过年了。”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李尧禄告诉记者,语气中满是对年关将至、一家团圆的期盼。

  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卢泉介绍说,去年,太子岛村的特色荆条蜂蜜喜获丰收,产量达5600余斤。在合作社2023年度分红大会上,30万元的分红,已经按照比例都尽数分发给了全体14位社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为了积极配合“西南第一湖”升钟湖水库建设,太子岛村大批种植户举家从山脚、山腰搬迁到山顶上。虽有新开垦的土地代替原先被淹没的农田,但没有经过科学改土前,新垦土地较为贫瘠,粮油作物产量暂未达到高峰。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官兵回忆,运输道路、生产配套设施的修建周期较长,当地人短时间内出行不便,缺少固定的产业,收入也不稳定,如何找到谋生新路径,留住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成了当地思索的课题。

  近年来,四川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等专家通过调研发现,太子岛村虽林地多、耕地少,但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不仅有着丰富的野生蜜源植物荆条、五倍子,还适合蜜蜂养殖。

  结合部分群众有养蜂经验和油菜种植习惯的实际情况,当地想充分利用林下空间,便确定发展“油菜繁蜂、荆条产蜜”的中蜂养殖项目。

  谋定而后动,专家团队与当地的驻村帮扶单位开始为当地引入中蜂蜂群发展养蜂产业。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这样应运而生。四川特色经作创新团队蜜蜂岗位示范基地也落在这里,开展蜜源植物资源和蜜蜂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合作社采用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摇蜜、统一销售蜂蜜等方式,以分红为主要利益联结机制组织蜂农生产,聘请职业养蜂人为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以“理事会+职业养蜂人”模式在合作社初步探索养蜂共营制,解决太子岛村中蜂养殖产业发展“谁来服务”的问题。

  蜂蜜直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让社员分享农副产品销售后的增值利润。合作社已创立蜂蜜农业品牌“蕊凰”,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商标注册和外观专利申请,由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蜂蜜,实现“一村一品”发展。太子岛村逐步形成“山上有森林、林中有蜜蜂、山下有粮油”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2022年社员分红2万余元。2023年,合作社将养殖规模扩大至400箱,产量达5600余斤,实现分红3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李九林回忆起在自家院坝举行的年度分红大会,几米长的横幅“喜气”洋溢,桌上一摞摞百元大钞,不一会儿就按比例分发完毕。

  除了一箱箱小蜜蜂,还有135亩黑小麦在太子岛村山水之间扎下根来,每年10月播种,次年5月迎来上市;每年4月,30亩黑花生播下,在8月收获;田坎、田坡之上,勤劳的当地人“见缝插针”套种起了大豆玉米。

  “有力气的年轻人可以养蜂、种粮两手抓,年岁渐长的老村户养蜂也不费力,适当劳动还能锻炼身体。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在卢泉看来,这个模式“搞活了”。

  “大食物观”下,森林也是“粮库”。杨明显进一步解释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的森林资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森林食品,蜂产品无疑就是其中一种。

  “太子岛村在探索配套生产技术、建立合作社、探索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杨明显认为,四川省丘陵农业区域广袤,还有很多村落与太子岛村有着相似的情况,明明蜜源植物资源丰富,面对发展困境时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充分利用,因此该模式可以在很多地方推广。

  养蜂产业并非只带来蜂产品的收入。四川省畜牧总站(省蜂业管理站)高级畜牧师赖康表示,蜜蜂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指示昆虫,广泛推广应用蜜蜂授粉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蜜蜂授粉的果树,普遍能增产10%至50%,像荔枝、桂圆等品类甚至能实现产量翻番。”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失、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发展蜜蜂养殖这种劳动强度较轻、直接间接收益都较高的产业,将为四川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杨明显介绍,下一步,专家团队将认真总结双峰乡的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区域内进行推广,为农民增收拓宽新渠道。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