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体育这些新闻工作者和作品获奖!

  TB体育大雪无痕踩下人生第一行脚印,这是白云法官的人生信念和职业坚守。而正是她的这份勇气深深地打动了我,才有了后来这篇感人至深的人物通讯。

  记者和法官虽属两个不同职业,却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的探究、正义的维护和底线的坚守,这种职业共鸣成为新闻传播的基础,成为新时代弘扬正气的主旋律。

  呵护好未成年人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去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后,如何将未成年的关爱落到实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力,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网。

  法官变“校长”,是上海浦东法院少年审判的又一创新之举,将未成年保护从法庭延伸到学校、甚至家庭。事实上,上海浦东法院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渊源已久,有很多先试先行的做法。比如,“春天的蒲公英”关爱来沪民工子弟学校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一批“法官妈妈”、法律志愿者等为孩子们系好了人生第一颗纽扣。

  很荣幸关于白云法官的这篇稿子能被评为2022年上海法院的十大好新闻。这不是我第一次写白云法官的故事,但每次都能发现一些新故事、新亮点。

  联系法院快6年,我写过不少法官的人物报道,深深感到法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群体,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个富矿。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案子,或者判决书上短短的几行文字,背后可能就是一段精彩绝伦的故事,是法官们做的大量看不见的工作。每次和法官们聊天,我总会感慨,自己又挖掘到了一些好选题。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多写一些像白云这样的法官故事,让公众更了解法官的工作,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多一分了解和体谅。

  2022年深秋,轮渡一声汽笛鸣响,因为这次采访,我踏上了长江入海口上的横沙岛,探访上海规模最小的法庭——崇明区横沙人民法庭。

  横沙岛被称作超大城市的留白一笔,法庭也只有2名驻地法官、1名法官助理、3名员,然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们以小岛为基点,努力拓展司法服务半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当天,庭长周健正好要去永发村更换升级版的崇明区人民法院驻村(居)法官工作室联系卡,在随行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新农村的美好图景,更亲身感受到,在这里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横沙岛上的法官们常说:“总要有人承受‘小麻烦’,法庭的存在就是为了方便当地百姓。”这正是对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动写照,也促使我们践行“四力”,将一群人的奋斗与奉献如实写入新闻报道。

  得知获奖,在感谢与欣喜之余,我期待能跟随更多一线法官的脚步,挖掘更多来自基层法院的奋斗足迹、温暖故事,在不断回应群众与社会的需求中,展现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上海的生动图景。

  第一季6集,第二季8集,第三季8集,第四季破天荒的12集,体量翻了个倍,而且是在这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这中间经历了什么,天知道,每一位参与者更知道。好在,在各位法官和法宣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挺过来了,一集集按时播出了。在此深深致谢!

  创新1——这一季,我们尝试从讲故事变成了做人物,第一次把执行法官作为了拍摄主体。12集一共讲了26个故事、展示了25组人物、一共27位执行法官。片头、海报,全都以法官为主角。法官从原来每个案件的执行者,变成了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主人公。

  创新2——讲故事的方式也同步做了改变。记者的拍摄从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变成了跟在法官身后,记录他们一路闯关打怪、见招拆招。观众观看时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从上帝视角变成了身后跟随视角,这也大大拉近了观众与法官的距离,让观众近距离观察、近距离了解、近距离体验执行工作的苦与甜。

  比如跟在浦东魏法官身后走上大街,听着她拿大喇叭叫老赖的名字;比如跟在虹口吉法官身后在老房子里爬楼梯,看得见他肩膀上蹭的灰尘;再比如跟在徐汇王法官身后在绿化局、居委会、业委会之间兜兜转,一次次地跑上15趟,由衷地感叹不容易。

  创新3——在12集播出完成后,推出了“我最喜爱的执行法官”的投票行动,在投票结果揭晓时又做了一场网络颁奖直播,吸引了25万+的观众参与投票,大大增加了节目播出后继续传播的长尾效应。

  通过《执行第一线》,了解执行法官、了解执行工作的普通百姓越来越多,他们会成为推动执行、帮助执行的积极力量,我们也对未来执行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了希望。

  2022年12月15日起,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呈现的全媒体节目《你好,审判业务专家》,关注获评“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的20位法官。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人才是第一资源,好法官是专业人才,更是公正司法的表率。为充分发挥法院审判业务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创作团队首次推出系列人物短视频,生动讲述审判专家的办案经历,展示法官强化实干担当、勇于革故鼎新、矢志赓续传承的风采。

  此次节目创作中,我们新增了短视频,将人物访谈与审判故事结合,重点展示法官的审判原则和经验,实质彰显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创新机制、人民法官司法为民的共同特质。

  短视频用成长故事和法官金句,精准展示了法官的专业能力、有理有据的办案过程,将印象中“有点冷酷”的法官形象“软”化成“亲民、专业”的形象,既是一次新颖的典型宣传,更是一次鲜活的普法教育。

  传播上,采取多级多息联动:上海新闻广播《法眼看天下》每周一次全媒体系列访谈,先邀请法官走进直播间、剖析经典案例,畅谈审判经历,先声夺人;系列人物短视频后发,由话匣子视频号、上海高院公众号音、视频推文联动宣传;学习强国持续性刊发,集中展示典型人物风采。

  有一位网友的点评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审判业务专家,称得上专家,需有娴熟的法律业务知识,成竹在胸。审判经验丰富,才能有一锤定音的能力,才能使原、被告双方心服口服,才能公平公正、光明磊落的结案。这就是我们审判专家强大的业务能力,为专家点赞!”

  《诉讼服务进行时》进入了第三年,三年一变,延伸到了立案、调解、审理和判决等《庭前庭后》的故事。

  有一路跟拍的是白云法官带领的涉老审判团队。期间有一个老年借贷案,因为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原告面临败诉的风险,在白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沟通之后,原告同意撤诉,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昂的败诉成本。案件告一段落,白法官认为撤诉并不意味着结案,原告还需要被告协助找到真正的债务人,并让其作为后续案件的证人出庭。因此在庭上及庭后做了大量的工作,白法官坦言:法官能说不是本事,能听才是本事。要判决一桩案子不难,但要为过往划上一个的句号,需要法官用自己的智慧与温度去不断地沟通。

  在一次次深入拍摄过程中,栏目组发现一个有趣的点,每次开庭,白法官都会不时地冒出几句“洋泾浜”的上海话,让整个庭审过程更接地气和更具人情味。事后了解到,作为一个北方人,白法官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学习上海话,拉近法官与当事人彼此的距离,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是化解矛盾最佳的方法。栏目组将这一细节捕捉下来,在节目中更为立体地呈现出她作为法官的担当与责任。

  跟拍制作了半年有余,栏目组最大的感受是,《庭前庭后》更加细致地刻画人物特征,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再到一家专门的法院,聆听群众的声音,让司法为民更加深入人心。法官用温度将刚性的条款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尊严、情感的守护与尊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